English

人才是“一号工程”

——山东工程学院招贤侧记
2000-06-26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周伟 通讯员 崔葳 张子礼 我有话说

4月27日,山东工程学院来了一对父子,父亲陶家友是山东滨州运输公司党委书记,儿子陶国新是北京医科大学的博士生,父子俩直奔院党委书记张复信的办公室。父亲说:“听说工程学院重视人才,我儿子今年毕业,就到您这儿来工作,行不行?”“只要是人才,没有不行的!”张书记的话掷地有声。

博士上门求职,这在山东工程学院不是第一次,目前,该院已拥有百名博士。可是谁能想到,十年前的山东工程学院博士数量为零!国家教委以教师职称比例不合理、高职人员少为由,对他们示以“黄牌警告”。现在,学院拥有1位院士、78位教授、250位副教授……这是学院实施人才“一号工程”的结果。

山东工程学院无论从其自身名气、实力上,还是从其驻地淄博市的地理位置上,都不占优势。他们靠的是真挚的感情投入,引来了一批“金凤凰”。1993年,张建博士决定从名校西安交通大学举家迁居山东工程学院,成为学院引进的第一位博士,张建看中的是学院为他搭设的人生大舞台。学院为他配备了40多万元的科研设备,为他提供科研用房,当年便被破格评为教授,成为省中青年学术带头人,这是他在原校的同龄人望尘莫及的。1995年,学院又将留英博士、民营企业科汇公司经理徐丙垠在“不离公司”的前提下,破格聘为学院电气工程系教授,他不拿学院一分钱,参与学院重大教学科研活动,在学院设立了“科汇奖学金”,成为跨校园内外的“两栖教授”。

学院对人才的真情和灵活的用人机制打动了人心:杜一平副教授从佳木斯自带行囊而来;北京农业工程大学一年毕业的4个博士中竟有3名来到学院,引来该校长来校“探密”;美国数学学会会员、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理学博士张瑞明回国后选择了到学院工作……

最让全院师生引以自豪的是中国工程院姚福生院士被聘为学院院长,人们猜测,是不是学院付出了大价钱,可是姚院士对学院“约法三章”:不要报酬,不要房子,不要任何特殊照顾。姚院士说得好:“我是被这里人们的热诚感动了。我相信在这里能做一番事业。我要在这里开展一流的科研课题研究,培养高质量的教师和学生,这样,我就对得起对我寄予厚望的人们了。”

山东工程学院正是这样以情留人,放手用人,对于高级人才采用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,可以不离本土,可以不调入,但求人尽其才,人尽其用,发挥人才的重要作用。与此同时,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从学科单一仅有4个系到学科门类齐全的13个系(院),从在校生不足2000人到6000学子,从简陋的筒子楼到全国一流的教师生活小区瑞贤园;教学质量不断提高,在国家和省级数学建模比赛、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中名列前茅。科研经费由不足10万元增至1000万元,拥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,省重点实验室、省级科研机构各1个,整体科研实力6项主要指标进入山东省高校前10名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